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公益法» 项目成果

项目成果

北京大学公益法律活动成果简介

浏览次数: 日期:2014-04-08
   
 
(一)区域法律治理开发建设项目(社区法治开发建设项目)
1)迁西区域法律治理
具体内容请参见《迁西区域法律治理活动情况简介》。
20041026,“北大迁西法制工作会议”在河北迁西县召开
 
2)北大—海淀区法律援助研究项目
北大法学院与海淀区法律援助中心为促进北京市海淀区法律援助事业发展,推动海淀区法制建设,参与构建和谐海淀社区,于2004年合作建立了北大—海淀区法律援助研究项目。
本项目立足于海淀区本区的特点和特殊需求,从事海淀区法律援助状况的调研和理论研究,提出发展规划建议,为海淀区法律援助中心的管理和业务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并采取公益法律行动促进法律援助事业与政府、与民众的结合和互动。
北大—海淀区法律援助研究项目是一个立体的区域研究和建设项目。横向上,它以海淀区为范围;纵向上,它把政府、法律援助中心(事业单位)、律师事务所、高校组织和专家、弱势群体和普通民众连接起来,以法律援助制度为线索,观察与研究中国社会各种力量对现行法律援助制度的态度、影响以及这个过程当中它们的相互作用,从而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最有利于大众福利、最能够促进民众和法律融合的道路。
该项目以法律诊所方式操作。2004-2005年度,项目完成第一期报告,即《海淀法律援助工作回顾与分析报告》,对海淀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从业务、管理和机构三个角度进行了透彻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改良建议。2005-2006年度秋季学期,该项目对提供法律援助的海淀区律师事务所和律师状况进行了调研。
 
3“密云区域民主法律治理模型”项目
具体内容请参见《“密云区域民主法律治理模型”项目简介》。

2006
5北京大学法学院与北京市密云县委签署合作备忘录
 
(二)社会多领域典型公益法律问题参与解决项目
一般而言,社会多领域典型公益法律问题项目是公益法律活动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方法或工作方式。虽然从整体而言,这些项目遵循的也是从个案解决到制度变革的思路,但是,这些工作领域的划分标准不再是地域空间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文化空间、经济空间和政治空间,而是依据一定的群体的特殊性、权益的特殊性等标准进行的,可以跨越地域空间、文化空间甚至是政治空间等。但基本目标与主旨和社区公益法律活动是相同的。
北京大学法学院在这一系列的公益法律活动项目主要如下:
1)迁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
2)海淀区消费者权益法律援助工作站
3)丰台社区矫治法律援助项目
4)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法律问题
5)上访的法律问题
6)城市房屋租赁及拆迁法律问题

高校管理法律诊所的师生正在进行课堂讨论
 
(三)公益法律发展合作项目与区域网络化服务体系建设
合作公益法律项目与区域网络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旨在于通过与多种形式和性质的组织合作创造更深、更广阔的公益法律活动空间与平台,增加公益法律活动的社会参与性与影响力。该项目致力于通过公益法律活动的国际国内合作,整合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获取更多的行业经验与技能,提高公益法律活动的行业水平,实现成果与效益的最大化。该系列目前已经开始运作的项目包括:
1)北大——国际司法桥梁刑事法律援助基地建设
2004年暑期,北大法律诊所与西北政法学院、国际司法桥梁联合举办了刑事辩护职业能力训练营,就如何帮助刑事辩护律师更从容地开展工作,如何帮助更多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能够充分享受辩护权展开调查和宣传。成员就刑事辩护律师的作用、律师会见当事人状况和律师伪证罪三个问题为切入点,以西安为基地,进社区,听庭审,访谈了数十位律师,拜访了多家公检法机关等单位,拿到了丰富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和整理工作。
成员们组织了“西安市刑辩工作专题研讨会”,就三个问题和西安市的警官、看守所工作人员、检察官、法官、律师、法律援助工作者和学者展开了热烈的互动。很多参与者表示,之前的误解都在这次会议上得到了澄清,并受到了很多启发。通过这次会议,公检法和律师等多个行业内的法律人得到了一次充分沟通的机会,大家在友好的氛围内减少了隔膜,增进了理解。如何更好地形成职业共同体,以期能够使西安地区不同的司法职业群体之间建立成熟的信任关系,从而使得西安地区的刑事辩护工作环境能够得到改善,也成为本次活动的一个有益尝试。
本次活动形成了如下三个报告:《关于律师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的重要作用的教育宣传活动报告》、《西安市侦查阶段律师会见现状之调研报告》和《刑法第306条在西安市的适用和影响状况》,成员们还向西安市律师界发放了《刑事辩护律师风险提示录》。


北大——国际司法桥梁
2004年暑期刑事辩护职业能力训练营
 
2)北大—海淀法律援助研究中心
3)北京高校法律援助共同体
 
北京高校法律援助共同体在北大召开了中国高校法律援助研讨会
 
(四)法律诊所——实践性法学教育项目
2000年开办民事行政诉讼法律诊所以来,北大法学院先后开设了北大—迁西农村土地承包法诊所、北大-海淀法律援助研究诊所、高校学生权利保护研究诊所、非营利组织诊所、谈判诊所、环境法诊所。
 
200112月,北大—迁西社区法律诊所正式挂牌成立

北大——迁西诊所的师生正在迁西县妇女法律服务中心进行课堂讨论
 
(五)个案式公益法律服务
个案式咨询、代理等公益法律服务活动是典型的、基本的公益法律活动,也是基本的公益法律活动方式方法与技能。其主旨在于提供个案服务,维护个体的、具有公益性的权益,同时也获取基本的公益法律领域的信息与动态,为提供公益法律服务,开展公益法律活动奠定基础于提供依据。其工作方法与方式为具体的法律问题提供咨询和代理具体的案件。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公益法律咨询活动和法律援助案件代理活动。
200010月北京大学法律援助协会重建至今,法律援助协会累计已以接待来访、来电、来信等形式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众提供义务法律咨询近万余件,代写法律文书上千份,代理各类案件百余件。自北大法律诊所开办以来至201312月,在北大法律诊所接受诊所教学的历届学生为社会提供无偿法律援助,共计提供电话、来访、信件咨询近万人次,接办法律援助案件261件,案件胜诉率达到90%以上;主要接办的案件类型包括合同纠纷、房屋产权关系、婚姻家庭财产与继承纠纷、抚养与赡养、继承、交通事故、医疗事故、消费者权益保护、劳动权益保护、土地权益保护、行政诉讼案件、民事赔偿执行案等。
 
(六)公益性法律宣传、普法教育与培训
法律宣传、普法教育与培训既是公益法律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综合公益法律活动或项目的必要的工作方式方法。公益法律宣传、普法教育与培训的意义在于在不同范围和层次上提高、转变主体的法律意识、知识与技能,创造法律施行的条件与氛围。从一个完整综合的公益法律项目来说,法律宣传、普法教育与技能培训往往是必要的工作环节。具体项目包括:
1)公共法律活动节日活动;
2)新出台法律普法教育活动;
3)配合其他项目式的活动。

2004
3.15普法宣传活动现场
 
(七)公益法律问题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公益法律活动的基本、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公益法律项目的基本方法与环节。其不但可以为活动提供基础性信息,为活动的方法与方向的确定提供基础,而且也是项目成果的理论化与制度化以及扩大成果的影响力必要方式和环节。北京大学诊所式法律实验教学中心设有专门的调研部门,定期组织专门的队伍与人员利用专门的调查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同时也经常通过运用项目运行中自然显现的各种信息与状况进行整理分析与研究。该项目的具体内容包括:
1)项目活动策划性调查与研究
2)项目执行性调查与研究
3)成果总结性调查与研究
 
中心承担、参与的公益法律出版物包括:
  • —2009年,北京大学法学院与耶鲁大学法学院中国法律中心联合创办了公益法学丛书《公益法律研究PUBLIC INTEREST LEGAL JOURNAL》。目前已出版《公益法律研究》(第一卷),法律出版社201010月第一版。
  • 与哥伦比亚大学公益法律行动组织、中国社科院东方公益律师事务所合作,共同编写和翻译《追求公益》(Pursuing Public Interest Law)
  • 与美国福特基金会合作,编写《中国公益法律实务》。
  • 《实践中的公益法》,法律出版社,2012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