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公益法» 项目成果

项目成果

迁西区域法律治理活动情况简介

浏览次数: 日期:2014-04-08
    
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在迁西的区域法律治理的实践是与北大—迁西法律诊所的建立联系在一起的。2000年,北京大学学生法律服务中心以北京大学法律援助协会为主要辅助力量,在北京大学法学院设立了法律诊所。经过一年多的探索,随着校内诊所的教育模式日臻成熟,中心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将法律诊所开设到基层社区去。200112月,北京大学法学院与河北省迁西县妇女法律服务中心展开合作,共同设立了中国第一家社区法律诊所——“北大—迁西社区法律诊所”。以此为契机,北京大学法学院开始了迁西县区域法律治理模式的探索。
北京大学法学院依托区域法律治理的模式进行诊所式法律教育,并且依据诊所式教育的参与互动教学理念与变革精神探索出了诊所式法律教育本土化的模式。同时,在诊所教育中充分发挥北大学子的聪明才智和积极主动性,让他们亲身参与到了迁西县区域法律治理的实践中。从“法治一条沟”的基层法治模式调研到迁西县妇女土地权保障案,北京大学法学院探索出了一条从先期调查到后期实践、从个案运作到建立普适性规则的区域法律治理道路,实现了“迁西模式”的社区法律服务与法治事业的共建,促进了基层社会法律文化的发展。
一、探索之初
北京大学法学院在河北省迁西县的区域法律治理是以北大—迁西社区法律诊所的建立为开端的,而诊所的建立又是与迁西县妇女法律服务中心的合作分不开的。
河北省迁西县妇女法律服务中心成立于1995年。自成立以来,中心依法减免费代理承办了几百个案件的诉讼活动,并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并负责大量的诉讼外调解和咨询工作;同时,该中心开展农村各种形式的法律咨询、普法宣传和法律教育和法律培训,维护当地广大群众的合法权利,提高了当地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的网络化法律服务格局,被河北省妇联定为迁西模式在全省推广,同时该模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迁西县妇女法律服务中心的工作是法律援助在中国基层社会的一种实践,同时也是社区法律服务与现代中国法制建设的新的创举,对于发展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和进行乡村社区法制建设与法律服务具有重要与深远意义。
2001年的中国刚刚进入21世纪,正是依法治国已成为大势所趋,众望所归的时代,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法律发展的现实状况,有效地为中国基层社会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使之成为中国现代法律制度构建的互动因素之一,并把“迁西模式”的社区法律服务与法制建设成果广泛推广开来,促进完善的现代中国法律制度与法治秩序的形成与发展,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决定以迁西妇女法律服务中心所属的迁西县妇联为中介与当地政府和司法机关进行合作,以民间组织与政府互动的形式进行区域法律治理,实现“迁西模式”的社区法律服务与法治事业共建。
200141,北京大学法律援助协会正式提出了《迁西法制社区共建方案》,在方案中详细规定了与迁西县妇女法律服务中心合作的宗旨、方式、期限和具体内容,这成为年以来迁西社区的区域法律治理模式的最初设想。
2001525“迁西模式”社区法律服务建设座谈会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举行。在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就诊所式法律教育的需要,区域法律治理的原因、可行性与内容,迁西模式,国外社区的建设问题,社区法律服务与建设平等观念问题,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会议还就社区法律培训、迁西模式的创立等问题进行了自由讨论。此次会议首次提出了将区域法律治理引进诊所教育的设想,为北大—迁西社区法律诊所的建立初步奠定了基础。
200175712日,北京大学法学院派出法律援助协会暑期实践考察团奔赴河北迁西,通过与迁西妇女法律服务中心开展联合法律咨询、乡村考察等形式对迁西模式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北京大学法律援助协会与迁西妇女法律服务中心举行的总结座谈会上,迁西妇女法律服务中心表示他们与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的合作已经正式开始。
20011231,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的“中国乡村社区法治建设”活动纲领正式出台。纲领中确立了在迁西进行区域法律治理实践的基本宗旨:本着法律的精神,立足本民族社会生活,充分发挥法律的社会管理功能与维权功能,向中国乡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不断进行理论反思,参与构建中国乡村社会法律制度。同时,草案还确定了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在迁西进行区域法律治理实践的具体内容和方式。



 
二、法治一条沟
200212331日,在迁西县妇女法律服务中心成员的参加下,北京大学法律援助协会“迁西社区法治模式的透视与分析”课题组的成员分两批前往河北省迁西县上营乡的大堡成子村、董家口村和上营村进行参与观察式的调查研究。
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课题组成员入住农家和村落里的人们攀谈交流,通过主题和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开始了调查工作。主题调查的内容包括:国家与社会之间——中国乡土法治建设的道路选择问题;官与民——现存法律制度建设的政治结构背景问题;乡土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定位;经济变迁中的财产流转问题与乡土法治建设;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公”于“私”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给乡村法律制度构建所带来的问题;乡土社会中的调解与国家司法制度运行;近现代乡土社会的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问题;“迁西模式”的历史因素与现实追求;“迁西模式”在现实中国法制建设事业中的定位;“迁西模式”的综合情况等;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乡村社区法律秩序与法治建设方面的基本背景信息,如政治、经济、人口、教育、文化、基本简单的法律问题、法律意识方面问题的简单测试等相关背景材料。
课题组成员一边调查,一边进行法律咨询、宣传和教育,主动对乡村法律生活进行广泛参与,以求通过当地人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用当地人的经验和知识理解分析问题,达到对乡村法律秩序与法治建设有一种当地生活式的切身体会对,从而获得对这种生活中的法律和秩序又一个全面真实的认识。调查结束后,课题组成员提交了包括12篇论文和调查报告在内的成果集。通过这次调查,北大——迁西社区法律诊所对这三个村的法律秩序状况有了较为彻底和全面的了解,获得了乡村社区法治建设情况方面的大量信息,初步对迁西社区法治建设模式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透视和分析,为此后深入开展区域法律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自此,以上营乡、下营乡、东荒峪、迁西县城为支撑点的迁西“法治一条沟”社区法律服务建设工作全面展开。


 
三、依法保护妇女土地权
2004年,北大—迁西社区法律诊所已经成立两年多,诊所的运作逐渐进入正轨。两年多来,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对迁西模式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和全面,常规性的法律援助等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于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开始着手以个案运作为切入点,致力于通过个案的研究与实践来建立普适性的规则,同时也希望能让当地民众通过自我权益的维护参与到区域法律治理中来,通过政府与民间的互动为迁西的区域法律治理工作开创一个新局面。
河北省迁西县是一个纯山区县,总面积1439平方公里,有17个乡镇,417个行政村,1100个自然村,人口35万,其中农村妇女16万。由于是山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农村妇女几乎都是以农活为业,以土地为生。土地是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条件。但是,一些妇女却因结婚、离婚而丧失了土地或相关权益。中心的工作人员近几年来在为当地妇女提供法律援助的过程中,感到妇女土地权是最不好解决、阻力最大同时又是妇女最基本的人权问题。因为妇女土地权不仅涉及妇女自身及其家庭,而且也关系到全村人的利益,所以,解决一个妇女土地权案件,往往是县乡村干部态度消极,因为这涉及村民的利益,村里人反对,解决不慎会影响社会稳定。但是,这种暂时的稳定状况往往是以牺牲妇女利益和法律尊严为代价的,必须尽快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当年夏天再次派出一批诊所学员来到迁西,开始对妇女与土地承包权这个新的课题进行调研。此次调研力争通过对迁西存在的妇女土地承包权受到侵害的各种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这种现象产生的法律与规则、社会、经济与政治等各方面的因素,拟写相关社会调查报告,并通过理论研究以及与相关利益群体的沟通对话,从而探索出合理的调整与规范相关法律关系的规则与制度以及解决相关纠纷的法律与规则的运行机制。
调研是在迁西县的五个乡和十个村展开的,诊所的师生在调研期间走访了县政法委、农工委、人大等机构的领导与工作人员,访问了当地法院与法庭、当地乡村的乡党委书记和村长、民事调解员、妇女代表大会主任、农经站站长、司法所所长、普通村民和纠纷当事人,对当地的人口、行政区域划分、经济状况、村政管理、妇女权益纠纷状况、当地落实地树承包的国家政策、法律方面的具体情况、解决纠纷的法律与政策环境等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调研结束后,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决定深入参与到迁西县妇女法律服务中心的依法保护妇女土地权项目中去,切实为迁西妇女土地承包权现状的改善做出贡献。不久北京大学法学院就与迁西县妇女法律服务中心达成了协议,合作开展“依法保护妇女土地权”的乡村社区法治建设项目。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主要负责协助聘请专家对当地的农村干部就土地承包法与村民自治、土地纠纷解决方法和途径、妇女土地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培训,整理培训资料并编印成册,并负责培训过程中的对外宣传。
项目运作期间,诊所学员、志愿者和迁西县妇女法律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各村镇集日发放宣传手册、出动宣传车以及在电视台开办《土地承包法》知识讲座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土地承包法》及相关的妇女权益保护知识;选派相关人员赴基层村镇讲课,对乡村干部及村民进行法治培训,采取以案说法的形式向村民解析法律。诊所学员和迁西县妇女法律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还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讲解法律,从而通过此次深入乡村的普法宣传,增强了公众的法治观念和社会性别觉悟,提高了公众保护妇女土地权的自觉性,从而使得妇女土地权真正得到依法保障。
此外,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还在当地开展了多次以妇女土地承包权的保护为专题的法律援助活动,并和迁西县妇女法律服务中心一起承办了20多起妇女土地权案件。这些案件的成功承办不仅实实在在地保护了当事人的权益,而且也促进了当地妇女权利意识的觉醒,对于当地妇女主动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此后,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以此次项目运作期间收集的多起个案为材料,以这些个案的共性为基础对迁西县妇女土地权保障的整体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帮助迁西当地政府调整土地管理政策从而更好地保护妇女土地权,中心还向县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可以普遍适用于当地的解决方案。县政府在与中心进行深入沟通后采纳了许多有益的建议,调整了当地土地管理的实际工作政策。此外,中心的师生在个案代理中的法律意见以及中心的研究成果对当地的司法机关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都达到了中心最初所设想的使政府和民间同时互动地参与到区域法律治理之中去的效果,从而切实地使当地的妇女土地权益状况在整体上得到了改善。
在“依法保护妇女土地权”项目中,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通过对基层真实案例的考察发现了影响迁西县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两个主要原因:一、国家法律与地方政策以及基层社会实际状况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二、乡规民约和人情风俗对于法律在乡村社会的实际适用的影响。而且,这两个问题对于法律适用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在传统的区域治理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同时,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实践中也发现,中心从迁西区域法律治理模式探索开始以来一直所采用的从先期调查到后期实践、从个案运作到建立普适性规则的工作方法对于在实践中克服这两个问题的消极影响有着良好的效果。这不仅进一步增强了中心对于新的区域法律治理模式的信心,也使得这一工作方法成为区域法律治理模式中的重要一环。



四、在路上
200112月北大—迁西社区法律诊所正式成立开始算起,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在迁西县的区域法律治理模式的探索到现在已经差不多走过了整整四年的时光了。在这四年里,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在迁西的工作虽然也曾因为 SARS等原因中断过,但总的来说是一直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四年来,已有上百名北大法学院的学生投入到迁西的社区法律服务中。社区法律诊所为当地居民解决很多法律上的纠纷,增加了人们对法律的了解和权利意识,受到了迁西当地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的欢迎。
20041026,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在迁西和当地政府举行了“北大-迁西法制工作座谈会”。北大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的负责人与迁西县政府的领导、司法系统的负责人和社会法律工作者就几年来迁西县区域法律治理工作的成效以及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强合作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通过此次座谈会的讨论,双方进一步明确了迁西区域法律治理以后的发展方向——在更深更广的范围内开展活动。在法律诊所的组织上,将采取北大法学院的学生和迁西当地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互相配合的治理模式,法律诊所的学员一方面对当地需要法律服务的居民提供法律援助,另一方面,以小组讨论、研究的方式为当地司法机关办理疑难案件提供法律建议。之后定期整理成果,作为今后研究地方制度,推动地方制度发展的重要资料。该计划得到了当地政府、人大和司法机关的大力支持。双方认为,这种合作方式是互助互利的,既符合北大法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推动了当地的法治建设和制度建设,是区域法律治理模式的有益探索。
在迁西的区域法律治理探索的这四年中,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本着法律的现代精神,立足迁西当地的社会生活,充分发挥法律的社会管理功能与维权功能,向当地乡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不断进行理论反思,参与构建了乡村社会法律制度。一方面,迁西作为一个实证研究的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舞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中国的地方制度和发展状况,在具体环境中学习法律,感受法律,发现了自己对民族与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的热爱,弥补了学生在法律学习过程中缺失的实践经验。这种区域法律治理的模式促进了北大法学院关心与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法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北大法律人通过对迁西当地法律问题进行解剖,对地方经验进行整理,从而进行理论提升,与当地司法机关进行合作推动了地方法律制度的完善,这无疑对于今后的关于中国法治状况的研究和法律、政策的制定以及由此推动中国法治建设事业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帮助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