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合作交流» 国内交流活动

国内交流活动

暑期刑事辩护调研项目组个人随笔感想

浏览次数: 日期:2014-03-21
   
在 西 安的 那 些 日 子……
 
期一个月的项目到了操作时才发现远没有想象的那么漫长,一个又一个礼拜在紧紧张张中恍然而过,到了结束的时期又多少有些惯有的落寞——开始怀念这个城市和所有与之共事的人们。
有了太多的正式的文章,忍不住开始有些厌烦其中那冷冰冰的措辞与格式,对于项目的很多感触在我提交的另一篇文章《无处不在的危险?》中已多有涉猎,所以本文想更多的用随意但真诚的笔调来勾勒这一个月所带给我的感触——言不成文、姑且言之、姑且听之……
我们最多的日子,应该是在一日又一日的会见中悄然滑过,让我感触最深的,想来莫过于在会见时,似乎我总是那么的理解被访谈的对象,在我看来,这种理解已经超出了会谈技巧的范围,而是真正缘于内心的了。所以,在我访谈检察官之时,我是那么频繁的点头并微笑,这与我访谈律师的状况几乎毫无二致,即便二者在观点上有着几乎不可调和的对立——这不禁让我反省自己:我是不是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判断,而变成了被别人牵着走的牛。这时,倒是张国伟老师在到西安以后第一次大会上的意见:“这回你们的访谈,要不带观点。”让我才多少有些释怀,虽然自己心里依然清楚,这并不是一个足够予以解释和推托的好的借口。
对于访谈对象,我们也似乎从来没有怀疑过其谈话的真实性。可能是因为就我所访谈的诸多律师、检察官、法官来说,其谈话时的真诚多少打消了我的这种顾虑,我们确实并没有,至少很少听到明显的官样文章和官腔,即便是在国家司法工作人员那里亦是如此——这让我们感到是那么的欣慰和愉快。这点确如支江检察官在最后的圆桌会议上的那个发言:“我们说的话,如果让我们形成书面材料,我们是不会做的”。
这次的项目使得我们能够在西安当地结识了许多让人尊敬并愉快的人——朱占平律师、王朝勇主任、李转社律师、王小明处长等等,从和他们的接触中感受到很大的愉悦,并获益匪浅。
IBJ的官员、北京大学法学院和西北政法学院的许多老师为本项目义务承担着指导工作,有些时常需要在两地奔波,非常感谢他们所作的诸多最为关键性的联系工作和对项目所提出的各项意见,尽管有时就某些问题我们不能达成一致,但这丝毫不影响在这一探讨过程中我的收益及对他们的尊敬之情。
 
依稀中,还记得我们初到外教楼时吃的第一顿早饭,记得最初的几天我们几乎吃遍了这里的每一个饭馆,记得我们总是索要发票但从未中过一分钱,记得EhrenDerek的最爱都是豆腐,区别在于一个是家常的、一个是日本的,记得吃饭时我的工作是关上包间的门,然而正如我今天晚饭时说的,也许我关不了几天了……
回忆不总是好的,但我想这个月却应当除外,因为那些人、那些事、在西安的那些日子……
 
(作者:刘韬,20058月)